今天是
您现在的位置首页>  教育改造
“狱”见非遗 重启人生——女子监狱积极探索 “非遗”技艺与罪犯教育改造融合新路径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富有永恒魅力,深具时代价值。今年以来,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不断拓展寓教于乐形式,积极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浸润作用,增强教育引导效果,女子监狱陆续引进安塞腰鼓、掐丝珐琅、柔力球、皂雕、刺绣等多项非遗矫正项目,教育引导罪犯在静心思考、精心创作的过程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之美,力求做到在润物无声中启迪心灵、重塑人格、点亮新生路。

“鼓”出精彩。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,骤雨一样,是急促的鼓点;旋风一样,是飞扬的流苏;火花一样,是矫健的风姿。罪犯在热烈奔放、充满力量的表演中,明确了改造目标,激发了改造动力。

邂逅“珐琅”。一张方桌、一团金丝、一双巧手……在民警娴熟的操作示范下,柔软的金丝被“掐”出各样的花纹轮廓,配以天然的矿物质釉料填充,色彩斑斓、流光溢彩的掐丝珐琅工艺令罪犯眼前一亮,她们在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,通过艺术学习有了基本的审美。认识美,正是了解真与善的基础。

一腔“柔”情。山西晋中是柔力球的发源地,监狱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,通过刚柔并济的文体运动,增强罪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进一步传递新生力量,引导罪犯在迷途中找回自我,重塑改造希望和信心。

以“粮”为画。粮食画《二十四节气》是以五谷杂粮为本体,通过粘、贴、拼等手段,运用构图、线条、明暗、色彩等造型手法所形成的图画,寓意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。满满的“仪式感”让罪犯对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蕴含的美好寓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,鼓励罪犯寻找人生方向,向着改造目标逐光前行。

一“剪”芳华。蝴蝶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,以其身美、形美,色美,被誉为“会飞的花朵”。《百蝶图》将非遗剪纸与蝴蝶元素结合,体现了地域文化、风土人情的传统民俗记忆,在指尖与纸间的艺术碰撞中,让罪犯认识到坚持和更新是成长蜕变的必经之路,只有洗心革面才会遇见全新和未知的自己。

“馍”上花开。花馍,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,象征着吉祥如意,寄托了深情厚谊。民警带领“陌上花开非遗花馍兴趣班”的罪犯认真学习、积极探索,轻柔慢捻创作出了孔雀、祥龙、牡丹、寿桃等一个又一个生动传神的面塑作品,用山西式浪漫在馍上开出五彩绚丽之花,激励罪犯树立更加健康、积极的改造心态。

制“皂”美好。将华夏经典、千年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罪犯教育改造之中,通过反复诵读抄写、在肥皂上雕刻《弟子规》,启发罪犯领悟 “如何做人、怎样做事”的道理,在一点一滴中规范行为习惯,以文化为引,引导罪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明是非、懂廉耻、辨善恶。

“绣”心万缕。裁一件净色的旗袍,以布做纸、以针代笔、以线为墨,在领间、裙摆温柔倾诉,缝制罪犯对美好新生的憧憬和向往。借“线”绣“心”,帮助罪犯找到生命的意义,引导她们与善同行,践善之举,向善而生。

下一步,女子监狱将结合晋善晋美的山西地域特色,继续深入探索“非遗”技艺与罪犯教育改造融合的新路径,匠心打造独具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,为努力推动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。


相关文档:
永济监狱与永济市消防救援大队开展综合消防安全专项检查下一篇
民盟晋城市委会艺术团到沁水监狱开展“黄丝带帮教”活动上一篇
     
Copyright 2008-2013山西省监狱管理局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.
晋ICP备12000773号    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397号     网站标识码:1400000074